您好!感谢您访问HEART心理咨询官方网站!
HREAT
心理咨询
真诚 · 平等 · 互信 · 保密 · 崇业
HEART心理咨询, 一切为了您!

NEWS CENTER

资讯中心

为什么我们要上大学?
来源: | 作者:tpl-b4a7c5a7 | 发布时间: 2015-11-13 | 1189 次浏览 | 分享到:
人数与适龄青年的比率作为研究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核心变量,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国的高等教育能容纳适龄人口的15%以 内为精英高等教育阶段;能容纳15%一50%为大众高等教育;超过50%则为普及高等教育。
2007 年西南大学通过对七所高校三千名学生的调查发现:“三成多的大学生认为,读大学是为了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好工作。”重庆青年报由此认为大学生选择上大学理 由的首要取向就越趋于现实功利和自我利益。该报纸同时为人“大学生上大学为了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利益成为主流理由取向,占54%,这表明大学生上大学 理由取向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似乎大学生为了找份好工作而上大学就不积极向上了?

这是一份很 好的调查,可惜解读错了。三成多的大学生认为读大学是为了找一份合适自己的好工作不是高了,而是低了。2006年《长沙晚报》报道湖南省某村当年共有4名 大学毕业生,其中3名找不到工作。这失业的三名大学生即使再有理想,恐怕也报国无门。如果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认同读大学就是为了找好工作,如果绝大多数大学 生都深刻意识到的今天读大学就是为了明天的职业发展,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有救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必定会更快,国家必将更强大。

家庭、社 会、国家和民族利益必须通过职业来实现。读大学就是当今社会获得美好职业的主要途径。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便有所谓的学者说 大学应该道德挂帅云云。其实这里的“大学”应该拆分“大”和“学”,指较崇高的学问,而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有具体物质形态的“高等学府”。今天的大学还是 应该以追求较崇高的学问为根本目标吗?

恐怕不是这样。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从诞生到今天,它所承载的使命不断变化,接受大学教育的人的身份不断变化,人们读大学的目的也不断变化。

十九世纪有位伟大的教育家纽曼写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叫《大学的理想》,在书中他强调大学的目的首先是“理智训练”而非道德教育;其次大学重在传授知识而非增扩智识。在今天看来这两个论点非常普通,但在当时不谛于重磅炸弹。

 因为更早 的大学是这样诞生的:很久很久以前,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孔子,在西方则追溯到柏拉图。有一些好学的人常常围绕在某位智者身边讨论数学、哲学、天文、政治等高 深的问题。人越来越多讨论就无法有序地开展,讨论变成了讲座。讲座完了不少好学之徒久久不愿离去,一聚就好几年。住宿和开讲座的场地就成问题了。好在有些 学徒家里颇有钱财,而且有些权贵对这样的活动比较欣赏,就捐了钱和土地修建房子,讲学的场地得以固定下来。然而,捐助通常都带着某些意识形态偏向,换言之 就是要为统治**服务,比如在西方捐助较慷慨的通常是教会。所以远古的“大学”与宗教密不可分,较早是寺院形态的,十三世纪则是教堂形态的。直到十九世纪 神学都是大学入学考试和大学授课的主要内容。

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以后,才有了纽曼的“大学教育是理智而非道德”主张。同时纽曼有一句话:如果大学的目的在科学与哲学的发明,那么,我看不出大学为什么应该有学生——这可以更好的理解传播推广与增扩知识之间的区别。

那么纽曼的 大学究竟传授什么?以十九世纪的牛津、剑桥为代表,他们传授的是博雅,培养的是绅士,实行的是今天很多教育家们一再鼓吹的“通识教育”。他认为大学的存在 既不是为了使人变得有学问(非研究性)、也不是为工作做准备(非专业性)、也不是为了使人更高尚神圣(非道德性)。他心中大学应该培养的绅士是指“有修养 与识见的文化人”。亦即心智成熟、懂哲学历史艺术化学物理等知识、有礼貌有修养等符合“上流社会”标准的翩翩公子。

在今天看 来,这样的大学不知道有什么“意义”。英国大学的统治地位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被德国大学夺走。德国的大学鼓吹大学应该是“研究中心”。这和当时欧洲国 家间的国力竞争不无关系。资产**全面获得统治地位以后,国家间的实力竞争**激烈,资产**接管大学的运作。所以大学被要求研制更**率的机器,更有杀 伤力的武器等等,基础理论和应用都受到重视。蔡元培建立的北大就是以德国大学为榜样。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接替了德国在高等教育上的话语权。美国逐渐建立起“综合大学”体系,大学既是科研的中心、也把专业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目标,同时扮演作为国家、社会和企业智囊的新角色。

不管博雅教 育、研究中心还是综合大学,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上大学的只是少数人。只有权贵子侄或出类拔萃的精英才有资格迈进大学之门,然而这个前提条件悄然发生了变 化。马丁·特罗把在学人数与适龄青年的比率作为研究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核心变量,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国的高等教育能容纳适龄人口的15%以 内为精英高等教育阶段;能容纳15%一50%为大众高等教育;超过50%则为普及高等教育。20世纪70年代,仅有美国一国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有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美国己达50%、日本为46%、德国为30%、韩国为55%,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2004年世界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达到1.32亿,全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9年的18%提高到24% ,其中有38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0%,较高的韩国达到87%。

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2010年将达到27%。2007年,上海、北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而江苏省计划到2010年达到40%。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认为2050年后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率会达到80%,惊起哗声一片。我认为这并非学者哗众取宠。在人口增长放缓,新生儿出生率降低的趋势下,只要大学招生规模保持不变,80%的入学率自然而然就能实现。

什么是大 学,为什么上大学,对这两个问题的争论一直不断,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对此非常清楚,大学入学率越来越高,说明这是社会经济 发展的需要,是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基本要求,读大学,较较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找到合适的工作,一切一切的理想都只能通过职业来实现。